一個小孩子如何睡覺,與這個孩子本身的脾氣性格有很大關聯。有些孩子幾個月大就能基本上安睡一夜,但大多數孩子要到兩歲半甚至三歲才睡整夜覺。所以孩子夜里醒來,并不意味著做父母的失敗。更不能使用任何硬性手段,強迫孩子入睡。
西爾斯醫生在《親密育兒百科》里批評在西方盛行了100多年的嬰兒睡眠訓練法,將其稱之為"比我們培訓寵物還缺少人性的訓練法"。其造成的后果就是大批嬰兒和成年人患上睡眠失調癥,在美國,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睡眠調整中心,來治療這些無情訓練法遺留下來的問題。
至于讓孩子孤零零地留在一件屋子里單獨入睡,也越來越多地遭到廣大母親和育兒專家的反對。他們極力推崇中國母親的做法:讓孩子跟著媽媽睡。這其實是一個流傳于世界各地文化的古老習俗,不僅有利于哺乳的方便、有利于母嬰雙方的睡眠,更會增進母子感情聯絡與交流,增進母親對孩子的了解以及孩子對母親的信任感,為將來順利而成功地教養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,也為孩子留下終身難忘的快樂記憶。夜間同床使得嬰兒得到與母親更多的肌膚接觸,對于寶寶大腦的發育有著得天獨厚的促進。
人類學家蒙太古就此題目曾有專著,他指出,"嬰兒有著無比強烈的對于身體接觸的需求。"即使不和寶寶同床,很多父母都樂意讓寶寶和自己睡一間屋子,爸爸媽媽睡大床,寶寶自己睡小床。讓寶寶單獨一個屋子,不利于父母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,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,甚至會增加搖籃猝死癥的幾率。想想看,假如寶寶一夜不在身邊,你要么頻繁起床去查看他,自己也睡不安穩;要么你不管他,出了問題也不知道,你肯定也是不會放心的。